顯示具有 Linux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Linux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7年12月28日 星期五

0 回應

Mandriva 用到現在....

稍微來記載一下目前為止的總總狀況
從開機開始,grub 選單是圖形介面的,而且在安裝時就可以設定選單出現時間秒數,不然預設10秒對本人來說有點久;習慣設3秒。接著和 Ubuntu 差不多的 loading logo, 還會提示你可以按 Esc 觀看詳細開機細節,而且介面漂亮,這點做得比 Ubuntu 精緻多了。
##ReadMore##
Mandriva 本身還有對選單做過調整,當安裝軟體後,一分類裡過多的項目會放到「更多程式」裡;把「附屬應用程式」改成「工具」並且最過調整,又再分成「系統工具」在子目錄;在登入/登出的畫面切換時,也不會像 Ubuntu 一樣出現破爛掉的畫面,質感上就是沒得比。

wine 的 mandriva 官方包(到wineHQ下載)裝完後,還會在 Menu 出現完整設定選單,看來賞心悅目;因為預裝就有 esound ,直接設 wine output 就好,而且最重要的是,以前在 Ubuntu 會因 CPU 飆高而爆音的 foobar 現在已經完全不會有這事了(>ω<)♪♪

一開始 Mandriva 裝的圖片軟體很少,只有 gimp 和 f-spot ,不過也經滿足大部份人的需求了,再加一個 gThumb 基本上就差不多了;影音播放倒是放了很多,也剛好附合個人需求。影片播放器預設就是 xine backend,可以支援的種類自然比較多比較安定,不過一樣因為版權問這些都要到非官方正式源(plf) 裡自己裝,預設不給 =3=

Mandriva 的自家控制台很好用,以經在前一篇介紹過了,就不再多說。

其它的軟體,我會使用到的大概只剩下瀏覽器、P2P和IM 了吧(||°3°)偏偏這幾個特別麻煩呢。本人使用 opera, deluge, aMule, emesne 都是要自己去找新版的。

其實最一開始進入 Mandriva 的問題應該是字體才對,只是這方面先前就經驗豐富(已經完成通用級設定檔)且應該會在使用 DVD 版時完全無視 ,so 就輕輕帶過。Mandriva 的中文支援預設沒有包在CD 裡,要抓DVD 來裝或使用線上更新來源才會有中文支援,而且 gcin Mandriva 官方給的不能用,要到作者網站抓新版。就算如此,也有不少軟體沒有中文化,even 在 Ubuntu 是中文的,對我是沒差啦 =3=

經過這一連串調教後,Mandriva 也變成和以前用的差不多存在了 = =

opera 的自爆現象到 Mandriva 後依然存在,只是似乎比較安定。
firefox 設定檔直接搬移時出現一些錯誤,後來就不爽重來個新的了,目前只裝 6 個 ext,並不常用,除了用來寫 blog 外,因為 opera 編寫介面出來不完整。
deluge 更新版本後,有更好的介面,各別檔案下載清單現在也和 μTorrent 一樣好看了,以前要切到畫面才會開始畫的流量統計會自己先畫;crash 的現象也獲得修正。
nautilus 時不時會讓硬盤轉不停,原因不明,我都是到系統管理員把 process 關掉。
接在電腦的 usb 裝置會在開機時自動被 Mandriva 抓到並 mount ,以致於權限不足無法讀取(mount 時是 root),只好在開機時不接硬碟,等開完再接,目前無解。
NB 上的一些功能鍵不能使用,像音量調整,不知解。
有時 opera 無法以 gcin 送字,要打開gcin設定頁亂調一下叫醒它才能順利,或許和固定輸入視窗有關?

以上是目前的心得,如果還有什麼的話,可能還會再多少加一些,這樣

2007年12月23日 星期日

0 回應

Mandriva 和 Ubuntu 的不同 ?

既然某痴漢A 這樣問了,我就干脆寫個文章來說說吧。

最主要就係自帶控制台,可以做很好的設定,很多麻煩的事幾乎靠它就一次全解完瞭。
##ReadMore##

一開始進來時要先做 media 設定(相當於就是Ubuntu 的 repo ),等下細說。


硬體的,看到沒有,直接做 3D effect 設定和顯卡選擇就好了,這裡要特別提的,就是對像 A 牌顯卡的使用者,compiz fusion 還很貼心地幫你分成「天生支持」和「xgl」,以往設定 xgl 可能要設到天昏地暗,還要擔心往後的兼容問題,更要吊心修改 xorg.conf 把系統搗爛的風險,現在總是可以說掰了(雖然最後我還是選了完全不開特效,since xgl 太吃 CPU)


網路設定頁,可以快速建立起來,而無線網卡的設定也已經很快很直覺,在網路系統圖示上點開找到無線網路的,按下設定就會要鬼軔體檔,給他(甚至可以自動幫你到 windows partition 翻!,雖然我沒用過)就可以完成。


OS 本身的小設定,一開始要做的事情大概就是匯入字型(還有到台灣的 media 安裝中文字型)和更新後進行區域設定,只是這裡留下了個爛問題,需要再做進一步修正。


磁碟分割設定,mandriva 自家的 UI 雅已經放在這裡了,設定起來當然嘛快速簡潔。


最後是開機的設定,grub 調教也可以直接從這裡做,不同像以前 ubuntu 一樣從 ugly 文字介面修改了。還可以在這裡替換開機 loading 畫面,只能說爽 ar。

除了控制台外,就是先天就對顯卡支持良好,一裝機完無需設定就已經裝好驅動瞭,遠省去設定的麻煩。然後美工良好,開機 grub 選單也是圖形介面外,切屏時少有像 Ubuntu 一樣屏幕會花掉的現象。

體來源的話有台灣的官源,一樣分( main, contrib, non-free ),每個還細分為 ( offical, updates, testing, backports );也有類似 medibuntu 專放官方不能放的 plf-free, plf-nonfree 源在對岸,速度可以到幾百 k, 雖無台灣可以上 6Mib/s 爽。

架構上的先天差異最大在於 rpm/deb 的分別,還有預設使用 bash 非 sh。在系統概念上,Mandriva 有真正的 root 使用者,你也要為它設密碼;預設沒有 sudo ,要成為 root 就下指令

$ su
其實這些才是比較像一般 linux 發行版的行為。

音效使用 oss 非 alsa 、totem 先天 xine backend,其他的…更是大同小異,你有的我有,我有的你也有,要調你也可以調,就是這樣無趣。還有一個值得提一下的,就是 Mandriva 會把記憶體先天刮掉 140Mib 作為系統自身使用,這樣的好處是讓系統核心根本不會被外界任何東西掛掉!只是要占記憶體會不爽就是……。修正,這是它 kernel 的問題,後來改用 2.6.22.12-laptop-1mdv 後就可以偵到 1011.4Mib 了,剩下的 size 大致在誤差之內,和Ubuntu 一樣的結果。

麻煩在於一開始做時不曉得要如何下手吧,摸瞭老半天才知道要去加哪個源,加哪些源。而一等到有軟體來源後,要裝什麼就憑著過往的印象去裡面找到勾出來就是,而其中plf 的來源中有很多重要的東西像 unrar, w32codecs(Mandriva 叫win32-codecs) 會放在裡面。

然後不得不唸一下的就是它的套件管理程式,套件名稱命名和 Ubuntu 不盡相同,讓我在找的時候花了點時間;沒有像 Ubuntu 的「新增/移除」的介面,只有套件管理,在找要安裝的東西格外地費時;還有,當你因為要滿足套件 A 依賴而裝了套件 B 時,以後如果你刪了 A 而 B 已經不再使用,這套件管理器沒有辦法幫你清除。

還有 dependency 有時標記不夠完善,像是灌 VB最新版(非官方源裡的1.5.2)時,會需要用到 kernel 的源碼來comple VB kernel,卻沒有在安裝時就提示-可能是因為Mandriva 裡習慣是不提供這個,而直接給kernel 的吧,證據就是官源裡一大堆 kernel list,而Ubuntu 只有一個 generic 就沒了……。

提到 kernel 就再說一下,本人預裝完後的 linux kernel 是 desktop586 ,最多只能支援到 1G 的 ram,而實際上能偵測得到更只有 800 多,直到後來本人換了 linux laptop kernel,就可偵到完整 ram 啦。

然而比這個更上一層樓G8的就係XIM和LC_CTYPE 的問題了,足花瞭帥哥半的天時才確認問題所在,這兩個係同一個問題造成的。它所帶來的災禍,範圍之大,影響之深,使我不得不要開另一文章來婊之,故在此先行打住。

事至如此,大部份的差別算是交待地差不多了:Mandriva 的桌面環境絕對是比 Ubuntu 優秀,不過軟體的更新速度就差了一截;硬體處理、系統管理也是 Mandriva 好,本身選的系統架構也因為 distro 的理念和 Ubuntu 不同而可以直接把顯卡驅動放進來,雖然說 Ubuntu 現下也只差一個勾勾而已……。

以上,大概就是這兩個的差別吧,有差很多嗎?

2007年11月23日 星期五

1 回應

重灌 Ubuntu

在漫漫無趣味的生活中,如有些什麼電腦的方面的問題,
在進行嘗試後有所改善,有所得,便十足以高興了。像那陶淵明「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我們人的一生當中,不也就是在追求這小小的快樂的累積罷了。
##ReadMore##
以上為唬爛文,科科

電波文注意
下面的文章有許多謎樣字眼用語,還有很多你可能看不懂沒聽過的東西,如果你沒有電腦重灌Ubuntu 系統使用等經驗或興趣者,馬上把文章縮起來/回上一頁吧。世界是很寬廣的,沒必要接受對自己身身體不好的電波戕害心靈。
天,因為實在不滿於 Ubuntu 的種種弊端,有感於這筆電與同OS的另台電腦開機速度的差異,和同台前版的開機速度的差異,簡單來講就是開機實在讓人不爽,本人天王老子我重灌了。

為何而不爽 ?
先天不良:開機後 grub 選單完,Ubuntu 的 loading logo 出不來,就食個黑屏直到 login 畫面,而且黑屏時間 5min
後天失調:為了自爽去載 ATi 官驅(非 Ubuntu內定) 想搞 compiz 虛榮一下,結果特效沒出來,還讓屏幕右下不時會出現黑色壞掉的色塊,讓人還以為是 LCD 壞掉,如影隨形又截屏不到,真是有夠陰的

以就開始重灌啦(啦啦啦~~)
因為先天工作做得好,有遠見的我一開始就把 / 和 /home/ 分為不同的分割區,所以我要做的就是安裝時把 / format 掉, /home/ 保留是也,幾乎所有的東西都不用重來,快速又方便。
不過,如果你現在就開始重灌可歡樂了,還是會有東西被清掉,來備份吧:
  • 在 /usr/share/fonts/ 下你新裝的字型檔
  • /etc/fonts/conf.d/ 下你新定義的字型設定檔
  • /etc/apt/source.list 這個 Ubuntu 源,還有 /etc/apt/source.list.d/ 下的也要(wine 的 apt list 就放這了)
  • 翻翻 apt list 裡看看哪些 apt key 要下載認証的,抓下來放著
這些可以放到 ~ 裡,反正重灌 /home/ 不會刪~~~~

次和上次灌 Ubuntu 不一樣,沒有從 LiveCD 上灌,因為上次就是這樣掛得七零八落,改用 alternate CD 。說真的,alternate CD 裝的時候不用進入 Live CD 速度快,而且因為沒有那鬼的關係,可以裝更多料到小氣的 CD 中,而有較好的安裝效果。最重要的是,文字安裝不指你要下指令 command,只是和 Win 98 一樣,要打要填的要做的事和 Live CD 安裝一樣,只是介面醜了罷了。

然後,如果你的網路不快,可以先拔線省得它呆呆去連線安裝,慢屎你;雖然有自動找最快速來源站的功能,但手動指定幾個測還比較實在,台灣的話以 ftp.twaren.net 最快吧

最後你就高高興興地等上 40 分鐘裝完後重開…別急著進去啊孩子
先到 grub 選單以 recovery mode 進入,then
# chown 你的userid -R /home/原本的userid
如果你前後兩次用的使用者不一樣的話請再:
# mv /home/原本的userid /home/新的userid
之後再
# exit

後,一切就像是回到老家的感覺,什麼設定都已經在那裡親切地等著你,你的桌布,你的選單設定,你的佈景主題和書籤網頁記錄歡迎著你的到來。一時驚覺,才發現到,原來重灌這麼簡單。
更有甚者,討人厭的黑馬賽克不見了,Ubuntu 的 booting logo 回來了,開機速度飛起來了…筆電,你站起來了!!!!!!
真是完美的一場演出,痛哭流涕。

重灌到回原來你調教過、熟悉的桌面,只要一小時...

記:
以前在M$ 插屁時其實就已經有「個人資料和系統不同碟」的想法在了,但是 M$ 本身的 Documents And Settings 就是很難一整個直接放在不同碟,所以程式設定或多或少都只好流失。或者還要費三五個小時先搬到某地,灌完後再花同樣的時間一一挑選放回來(直接全放還會屎呢),然後你的一天就再見了。所以,大家一起來用 Ubuntu 吧ˋ(°▽ ° )乂( ° ▽°)ノ

2007年11月14日 星期三

0 回應

我的 firefox addons

目前共計 36 個,但其中有 4 個停用,分門別類,以下示之:

基本必裝:

==========
Adblock Plus + Adblock Plus: Element Hiding Helper
有了 ABP 還不夠,每次要選到正確的項目就累死人,現在我們有 Helper 就可以直接選所看即所得地來擋啦ˋ(°▽ ° )乂( ° ▽°)ノ

All-in-One Gestures
現在還有人不用滑鼠手勢的嗎? 建議把軌跡關掉,沒啥用又不靈光

All-in-One Sidebar
經過調教後可以動態開關,內頁資訊整合完整還會附送實用選項按扭, esp 對寬螢幕效果加分!!!

Tab Mix Plus
沒有它的調教 fx 內建分頁會虛弱到讓你吐血 = = ##ReadMore##
界面精簡:
==========
Compact Menu 2
把一條 menu bar 直接吃掉,改用一個 bottom 下拉選單方式呈現,省一條

Download Status Bar
有它就可以直接觀察檔案下載情況而不用另外開一個視窗/側邊欄占空間了

Fission
可以直接在網址列上看到下載進度,調開後還可以看到連線狀態,讓我們踢掉下方的狀態列吧 ̄▽ ̄

Locationbar2
讓你的網址列的網址可以更美形的方式展現,爽度加分;因為讓網址變更易更好讀所以算這類

Menu Editor
手動把一些像廣告一樣的選單選項給掛掉,像右鍵的「上一頁、下一頁、把○○○郵寄」等,我一輩子都沒用過

Stop-or-Reload Button
讀完了才會想要重整,在讀檔的時候只會想要它停,就讓我們合而為一吧,又省掉一個按扭空間

Unified Back-/Forward Button
像 IE7 一樣的搞法,又可以省掉一點空間

網頁瀏覽效率/相容:
==========
Fast Dial
在開空白頁時會跑出數個你常走的網站,想到哪就到哪,有圖又大,免得你到書籤裡翻到脫窗

Mozilla XForms
有它才能看 M$ 的 mht

Popup ALT Attribute
鼠標移至圖片時跳出它的文字註解,預設沒有

Rewind/Fastforward Buttons
對某些網址(如dicuz論譠) 可以發揮按它就到下一頁 or 到頁底按空白就下一頁的功能,懶得去找下一頁 url 來按的人專用

Super DranAndGo
對你要東西、或你選的文字;拉、跑!! 可以自動上 google 、存圖片、連文字網站

Text Link
我們知道直接對網頁文字點兩下,就會選一段字,如果選的是 url 呢? 它就會自動帶你到那

新同文堂
讓所有簡字轉繁,建議直接打開自動轉換,你會發現好像沒有它一樣,卻惱人的簡字自動蒸發

方便的小玩意兒:
==========
FireTray
讓 fx 龜縮在系統列,只是這個是 for linux 的,windows 另有 MinimizeToTray

Multiple Tab Handler
想要一次關某一區的分頁還是要對它們集體做啥 ? 按住那 tab 達 0.2 秒後開始拉,你就開始選分頁啦,然後選完就看你要做啥了

Tab Scope
鼠標移到 tab 上可以看到那頁的縮圖,有點像 vista 裡的視窗 tooltip ?

Undo Closed Tabs Button
把它放在某個地方吧,這樣不時想要翻剛才關的分頁時很有用的

單純爽的:
==========
Splash
開出 fx 前跳出個 logo 和顯示 「loading....」 證明我是 fx 的好子弟!

下載類:
==========
DownThemAll!
其實直接用這個代替 flashget 就行了,我看不出有啥差.....

Megaupload XD.3.2
每次我們台灣要下載 Megaupload 空間時都被婊「目前至貴國連線已滿,請裝Mega bar 」不會很不爽呢,明明 fx 就不能裝。沒關係,有它,到選單「工具」裡找到後 Enable 就不用看人臉色啦

Save As Image
有時「我上得了這個站你不行」而想要 show 給別人看時怎麼辦 ? 存 html 還是截圖再拼起來 ? 我說,用這個直接把網頁內容完整拍張相吧

TAGIRI Toolbar
聽說可以用來下 niconico 的影片,我不清楚

VideoDownloader
一樣,只是以歐美網站為主(我只用過youtube)

深度網頁內容之翻箱倒櫃:

==========
CacheViewer
有時候有些網站很沒品實在不知道要怎樣抓圖抓檔時,直接到 cache 下撈也是個不錯的方法呢

DOM Inspector
可以幫你整理出網站的元素和其 class / id 等 matching ,對要寫 javascript 或 css 的人來說很重要的道具

InspectorWidget
點它後再點個你要看的 DOM 元素,馬上告訴你它是誰 ! 這對我在改造 fx 佈景時是救命仙丹,不然我早掛了

Web Developer
可以針對這個網站的「url」「圖片」「javascript」「css」等亂七八糟作出整理報告,或是直接在網頁裡標示出來,好用&強勁,不過最近用得少了(默

火狐大改造:
==========
Ambience
可以讓你的 fx 介界風格隨著網站動態的變,酷吧。只是記憶體吃好多又慢,我就關了

Stylish
一個可以把 fx 視窗介面做大改造的 css 玩法,因為 fx 程式的每個東西都可以用 css 定義。當然你也可以用它對特定的網站產生特別 css 外觀,把原本的換掉

其他:
==========
CHM Viewer
用它來看 CHM ,因為 Ubuntu 下的 chm 軟體有時排板會亂掉

2007年11月10日 星期六

0 回應

firefox extension 調校完成包

如題,有鑑於 firefox 雖然可以由許多強大的 extensions 改裝成現今地表上介面最好使的瀏覽器,但其中的外掛搜尋、介面重整,乃至於最後能使用方便,實在為一痛苦折磨,故在些放上個人覺得頗為滿意的一 addons 調校完成 profile, 省去這些痛苦。

[下載] 使用方法:
Windows:
下載解壓縮到 C:\Documents and Settings\ [username] \Application Data\Mozilla\Firefox\Profiles\
並把 profiles.ini 移至 C:\Documents and Settings\ [username] \Application Data\Mozilla\Firefox\ 覆蓋


Linux (Ubuntu):
解壓縮到 ~/.mozilla/firefox/ ##ShowAll##

2007年10月27日 星期六

0 回應

ESounD Driver

全名 Enlightened Sound Daemon
是一個我在 foobar wine 音樂問題篇提到的東西

重灌成 gutsy (7.10) 後才發現這不是先天就有可以使用的

then, how to ?

$ sudo apt-get install esound

that's all
note: 個人是重開機之後才成功地讓 wine 偵測到

2007年10月6日 星期六

0 回應

OpenSuSE 是邪門歪道.....

中文字體實在是厄夢....
不過也不能這麼說啦,畢竟本人也是前幾天才掌握到 Ubuntu 下的字體終級解法
根本上地讓黑體可以很爽地四處通用
而 OpenSuSE 不管怎麼用就是搞不出黑體,是它關掉了關係嗎 = =

不過會讓老子最受不瞭的致命性差異...
背後支援 ##ReadMore##

Ubuntu 現階段已經有相當完整的文件資源可以使用了
雖然 SuSE 其實在設定方面初始比 Ubuntu 方便許多
(像觸控板,SuSE 灌完就 OK, Ubuntu 還要手動來)
而且在一開始就可以選擇你想要的開發環境
勾勾選項就可以幫你裝好 C/C++ IDE 還有 Qt4, Java, Peral, Python 等
Opera, flash player, RealPlayer, Adobe PDF 這些全都幫你搞得服服貼貼

只不過

有不順手的要改的話才發現這方面的支援遠遠比 Ubuntu 少 (指中文資源方面)
而且 Ubuntu 現在幾乎很多 open source 都會做這 distro 的安裝包了
本身就是自 Debain 洐生出來的,而它原本的 deb 包就不少
熱血人士一大把做得更新速度又神快,加以金盾打出來的全球 153個伺服器(官方,第三方的還未算)
雖然 SuSE 也有這樣的功能,不過數量和數目根本不能比。

以總體感覺來看的話, SuSE 就像是 Super插屁那樣是作業系統+一些預包的東西這樣
方便,但是除此之外的都要自己去四處張羅
而 Ubuntu 則有強大的線上安裝來源,成功地讓許多東西能像是在裝 windows 內建元件一樣之外,更能輕易地擴張軟體庫
以往 *nix 要自己 compile 的時代早就已經過去啦
要裝要刪也能做到在彈指間完成,無怪乎 Ubuntu 有實力蠶食 OS 市場,連 Fedora 和 OpenSuSE 都倍感壓力呢

2007年9月21日 星期五

0 回應

還是 Ubuntu 下搞音樂的問題

老調重談
foobar + wine 可以說是在 Ubuntu 下唯一可以通吃的軟體,只是音源實在是破得可以 = =
而今天突然靈光一現,去修改了 wine 的 virtual audio device 。

自此後音質嚴重提升,直呼不可思議(;゚Д゚)

Therefore, 現在已經完全放棄 linux-native 的播放軟件了,再見了,白目的 audacious, 垃圾的 bmp, 殘廢的 AmaroK,別占我家的硬盤空間,滾蛋吧。
而 rhythmbox 咧, 看在他是系統內建的份上,放你一馬。

設定方法:

  1. Alt + F2 叫出執行視窗(不行的話請用 terminal) 執行 winecfg
  2. 切到 Audio 頁換換幾個試試,靠你的耳朵找出最好的 device 吧
  3. 最好不要一次勾多個 device , as wine it suggests
  4. 記得每次設完都要關掉所有 wine 程式,確定 wineserver 關了試了才準喔(>ω<)♪♪
  5. 我用的是 EsounD Driver

2007年9月4日 星期二

2 回應

VirtualBox NAT port forwarding

這個…是一件相當麻煩的事吶...
而且就以測試來說,也著實麻煩

目標:讓你的外界 ip (xx.xx.xxx.xx) 某特定 port (此例為tcp 3661)可以正常連線到你 Ubuntu 下的 guest OS 內
條件(網路線路配置):

外界→(頻寬分享器,對外 ip xx.xx.xxx.xx,對內發放 192.168.1.x ) → (我的機器 Ubuntu ,內網 eth0 ip 192.168.1.120) → (VirtualBox guest OS WinXp,VM 名稱 litebox,使用 VB 設定網路配接卡#0:NAT )
然後,我們開始吧


第零步-確認主機的網路配置
在你連線的情況下,對Ubuntu 右上系統圖示的網路連線右鍵→「連線資訊」可以查得連線介面(通常都是 eth0) 和 ip (本例即 192.168.1.120 )

第一步-建立並確認主機到虛擬機的連線:
請在 terminal (終端機) 下輸入:
  • VBoxManage setextradata litebox "VBoxInternal/Devices/pcnet/0/LUN#0/Config/share/UDP" 0
  • VBoxManage setextradata litebox "VBoxInternal/Devices/pcnet/0/LUN#0/Config/share/GuestPort" 3661
  • VBoxManage setextradata litebox "VBoxInternal/Devices/pcnet/0/LUN#0/Config/share/HostPort" 3661
  1. 其中 litebox 是因應你要設定的 guest OS 在 VBox 下名稱而異
  2. share 則是規則名稱,故只需三個都一樣就可以
  3. 第一條的 0 表示為 TCP ; 1 為 UDP (應該)
  4. 二三條的 3661 3661 為埠號,設定為對外從 3661 轉到 guest OS 3661
之後開始確認連線是否正常,可以在 guest OS 設立 port 為 3661 的 ftp server 然後在 terminal 輸入以下指令
  • ftp 192.168.1.120 3661
確認能連線出現登入詢問即成功(前提是請先自行確認在 guest OS 下能自連)

第二步-測試對外/設定 iptables
之後我們就可以再試試我們的 public ip (對外 ip) 要否能被外界偵測到,使用以下指令:
  • ftp xx.xx.xxx.xx 3661
一樣若能連線即成功了。

如果到此失敗的話就需要多額外一步
VBox 的 port 轉接會監聽目標為 192.168.1.120 的封包,但有時頻寬分享器會直接轉送封包,封包上注記的目標就會是 xx.xx.xxx.xx 而不是 ,進而不會被 Vbox 轉送,此時就需要用 iptables 重新包裝封包使得 VBox 可以偵測到並順利轉送,使用下列指令達成目標:
第一,先打開 iptables 的封包轉送功能
  • sudo echo 1 > /proc/sys/net/ipv4/ip_forward
其後輸入以下
  • sudo iptables -t nat -A PREROUTING -i eth0 -p tcp --dport 3661 -d xx.xx.xxx.xx -j DNAT --to-destination 192.168.1.120:3661
這句話是說「要求 iptables 在 nat 的表格中加入一條規則,其描述為"由外方進入的封包當中由 eth0 所接收,透過 tcp 3661送至目標為 xx.xx.xxx.xx 者,其判定為更改封包目標 192.168.1.120 port 3661 ,同前者一樣是 tcp"」

這樣,應該就是全部了,本人自己也終於可以用 VirtualBox 來跑日本 p2p 了(>ω<)♪♪

2007年9月1日 星期六

0 回應

VirtualBox 1.5.0


VirtualBox 1.5.0是在 8/31 放出的新版,其中最令人興奮的莫過於其對 windows guest 的 Seamless windows 功能了。基本上是和 mac 跑 windows 模擬機一樣,可以讓 windows 的視窗直接和 host os 天然地融入其中,打破 Virtual Box 的盒子限制跑出來,真是爽度爆表啊~~~~!!!!!

用法:開出 guest OS 後刪掉內舊版 guestAddons 換裝新版重啟,之後以「右邊的 Ctrl」+L 就可以了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幾個會注意到的更新(from 1.4.0 to 1.5.0)
  • 可以直接從介面設定分享資料夾(有點忘了這是不是 1.4.0 本來就有的了 =3=)
  • 可以虛擬序列埠(com1, com2 ,古早時接數據機的)
  • 以前會同時出現兩種不同鼠標圖示的 bug 修正了
  • 修正 Linux host 下剪貼簿互通不時會亂碼的錯誤
於其他的像多螢幕支持之類的,因為實在和本人的使用經驗較無搭上邊,就不多提了…而內外部網路的port 轉接等設定,看來還是沒有太大改進,一樣只能透過 console 指令下手,難度一直不下,唉。

2007年8月27日 星期一

0 回應

ubuntu + foobar + lossless 音檔

audacious 弄到新版後總算可以食 cue/ape 了,但原本正常的 wavpack 竟然爆掉…
以上是老故事。

自從 wine 的字型搞定後總算有勇氣再戰 foobar + wine ,發現嘿嘿~可以正常載入了呢。不過請記得灌完第一次 wine 時要跑下 winecfg 設定音效輸出,不然無音。於是挑戰最終奧義 cue 通食時躺了幾個檔,原來是 bom 在搞鬼。可以用以下的指令讓一個 utf8 檔輸出頭帶 bom,這樣一來 foobar 才能正常食:

echo efbbbf | xxd -r -p | cat - input >ouput
,若輸入檔為 input 輸出為 output 的話。編碼轉換可以用 kate / kwrite 解決。

不過等一切告成後,卻發現 wine 的音效硬體模擬讓音質變超破,還是聽不下去。只好等 KDE4 → AmaroK 2 → amarok-gstreamer + gstreamer-mac 了,or 更新穩定版的 audacious。

最後一句抱怨:fglrx 啥時才要做出 aiglx 啊,難道今年年底無望不成 ?

2007年8月25日 星期六

0 回應

Ubuntu 兩三事

有鑑於當初自己在玩 Ubuntu 時所碰到許許多多的問題,當時有些雖然有解其過程卻極其機車麻煩,令人苦不堪言,卻在某處神秘地方發現懶人一招瞬間殺;更慘的時候是夢裡尋他千百度,別的偏方試儘仍無解,結果竟只是個無腦方法就解決…為記下這痛苦的過程,就發這篇來記。

這次的是字型安裝、wine 字型調校及新版取得、Virtual Box 安裝、影音播放與安裝 smplayer - ssa/ass 字幕特效解法。



Ubuntu 字型安裝:
  • 方法一:
複制字型檔到 /usr/share/font/truetype ~/.fonts/ 下後終端機執行 fc-cache -f -v
這要用到終端機的指令,而且只裝一個字型就要全部重新快取一次,字型數量多時會慢死。
  • 方法二:
開啟檔案瀏覽器,輸入網址 fonts:/// 進入字型目錄後直接把字型複制進來就結束了。
方法就如同 M$ 的。


wine 字型調校:
複製 only one 你要它 show 的字型到 ~/.wine/drive_c/windows/fonts/ 下,結束。
如果覺得字太小就在 ~/.wine/drive_c/windows/win.ini 下多加下面這段:
[Desktop]
CaptionFontSize = 14
IconFontSize=14
MenuFontSize=14
MessageFontSize=14
以前還得搞啥修改有的沒有的字型替代之類的,結果還是一樣不聽話,實在是無言…


wine 新版取得:
Ubuntu 官方套件裡就有 wine 了,只是版本落後老舊,以前見到的文章都是要自己 compile 原始碼,根本是惡夢,而且也沒有真的成功過。現在 wine 官方已經有專門替 Ubuntu 出程式了,讓我們向編譯源碼說掰吧 =3=/
首先進入終端機
1. 加入認證:
wget -q http://wine.budgetdedicated.com/apt/387EE263.gpg -O- | sudo apt-key add -
2. 加入來源(for Ubuntu 7.04 feisty):
sudo wget http://wine.budgetdedicated.com/apt/sources.list.d/feisty.list -O /etc/apt/sources.list.d/winehq.list
3. 安裝:
sudo apt-get install wine
之後系統自動更新時就會到
wine 官網查看最新版本啦,而且向來發表的速度只會比原始碼慢個一兩天而已,恭禧吧。

Virtual Box 安裝:
到官網下載頁
http://www.virtualbox.org/wiki/Downloads
找到就裝,
over

影音播放:
1. 首先,我們先加入 medibuntu 的來源,它嚴重強化 Ubuntu 的影音套件庫:
終端機這三行:
echo "deb http://packages.medibuntu.org/ feisty free non-free" | sudo tee -a /etc/apt/sources.list
wget -q http://packages.medibuntu.org/medibuntu-key.gpg -O- | sudo apt-key add -
sudo apt-get update
2. 安裝gstreamer的解碼器:
sudo apt-get install gstreamer0.10-pitfdll gstreamer0.10-ffmpeg gstreamer0.10-plugins-bad gstreamer0.10-plugins-bad-multiverse gstreamer0.10-plugins-ugly gstreamer0.10-plugins-ugly-multiverse
3. 安裝xine及解碼器:
sudo apt-get install libxine-extracodecs totem-xine ffmpeg lame faad sox mjpegtools libxine-main1
4. 安裝w32codecs:
sudo apt-get install w32codecs
5.若播放 rmvb 檔有「有影無聲」的情形時:
編輯~/.xine/catalog.cache文件,找到
[/usr/lib/xine/plugins/1.1.4/xineplug_decode_real_audio.so]
把 decoder_priority 增加到 10
這個沒辦法先行修改,因為要播放過一次 rmvb 檔後才會出現 catalog.cache
然而,這樣對於字幕的播放還是不夠力,要能放出ssa/ass 效果的話,就得借助 smplayer 了。

安裝 smplayer:

到官網下載點 http://smplayer.sourceforge.net/en/linux/download.php 去裝
記得要開啟字幕特效
到選項設定字幕區找到 ssa/ass 特效分頁打開選項。


就先大概這樣吧,這些主要是我個人使用上碰到的問題,下次可能會整理我幫老爸灌 Ubuntu 之後他所碰到的問題解吧 =3=

2007年5月29日 星期二

0 回應

Ubuntu 實戰演練→基礎原則建議

開卷語:本人想來想去,寫心得文每每寫得樣屎一樣,於是想說來生個硬派技術文好了 =3=
可能比較沒市場可看,但總比先前的不生文好吧
……但願別走上我 csie blog 的後路

X X X

Ubuntu 的安裝教學文我想現在應該已經是滿天飛了,所以理論上是不會遇到什麼大問題…
…如果你只是想要上網打文書的話

要做到像是 3D 立體桌面的話,那可就是要從最開始的第一步就謹慎小心
這是出自於重灌 n 次的我口中所言,應該是有幾分可信度的




第一:「絕對」不要只分割一個分割區
尤其是在你有大量的個人資料的時候,更是應該如此
不然的話,要是系統安裝不順利,需要重灌的時候,你就必需要進行大量資料備份和轉移
一兩次的話還好,多次的話你就會開始發瘋了

切割硬碟時,最好能讓 OS 獨立成為一個分割區。
下載 P2P 等破碎檔案的存放另一分割區。
個人文件資料存放第三區。
除了上述備份的理由外,此法亦會影響系統效能:
OS 中主要由多而小的檔案組所組成,強調的是能夠快速定位到檔案位置(搜尋效率),相對地 I/O 速度 較不需要,也較少有檔案的更動(軟體的安裝/移除),所以獨立開來同時可以避免其他過大個人檔案穿插在 FS 系統增加磁碟破碎度(fragmentation) 而影響系統效率

基於同樣的道理,常常進行讀取寫入的 p2p / 下載軟體,常常會為了加快速度而變成多點下載,同樣會增加破碎度,所以會建議再把個人資料分成常常下載已及已經下載完畢不再變更的兩部份,就成這樣的結果

這樣的優勢在重組硬碟時更為明顯, OS 分割因為由檔案組成且少有更動,可以很容易重組並且長時間穩定
下載的分區檔案破碎度會出奇地可怕(300MB 的檔可以破碎成 10000 個部份),但不會因此而影響到系統作業的流暢度
也可以保護個人長期的穩定資料存取效率
可以相當有效地解決「作業系統速度慢、看影片開好久」的問題
反正說來說去就 fragmentation 在做怪啦 =3=

至於把系統安裝在第一分割而不是第二也不是「因為本來就如此」而這樣的。基本上,硬碟(實體那個東西)在越前面的分割搜尋效率越高,後面部份則有較高的 單檔IO 速度,這和硬碟被做成轉盤有很大的關係,同樣的ω外面的當然 v 比較大這樣。而內圈則是讀寫頭可以轉跳得更有效率。所以才會建議第一區為 OS 再來 P2P ,個人檔案次之。

其實以上的部份就算是在 windows 下也是適用的,而實際上,這個想法也的確是從我用 windows 時就有在做的事
畢竟自己是個很會亂搞電腦的人,所以自然得花時間研究「怎樣的清況下我搞爛可以最快的速度搞回來或是根本地避免掉」

所以呢,在安裝 Ubuntu 的時候,請記得自己手動分配出合適的分割,詳細的方法寫出來又會是個文章,所以請容許我到時候再寫一篇做詳細說明
畢竟這裡要強調的是「大原則」而還沒有到「真操作」

當然,記得切個空間給 swap (系統交換分頁)


第二:重要檔案的備份與還原
在你爬教學文章的時候,常常會遇到得手動修改系統檔案的狀況。Linux 系統是如此地歡樂,以致於所有的選項設定你幾乎都可以用像是記事本修改的方式來變更,只是很多清況下你的變更不一定會和別人得到相同的結果(這是由硬體差異所導致的,別因此而覺得 M$ XP 就比他好,只是硬體廠商一定會出 windows 版本的驅動而已,沒有灌驅動的 XP 和 ubuntu 相比它的支援度更差…) 而若因此你就連開機都開不了的話,那或許就會動了重灌的念頭…(本人被顯示卡驅動搞垮三到四次)。所以,請在你確認自己有備份,並有在 console 下還原檔案的能力,再進行修改為妥

第三:疑難排解(google 關鍵字 [軟體名稱] [硬體名稱] [錯誤訊息] Ubuntu)
常常,在玩 Ubuntu 的時候,我們的行為模式是這樣:
想要某個功能,通常是以前 windows 有的→找到→依照指示安裝→結束
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這樣的確是完全沒有問題。
通常會發生問題的原因不外乎兩個:software dependency 和硬體
如果這個軟體和硬體配備有關(像跑視覺特效的 beryl 和 xgl / aiglx)
那通常好的查法是 (軟體名稱) (硬體名稱) (錯誤訊息) Ubuntu
在多數 popular 的硬體情況下,幾乎都已經有人能提出解決方式。
甚至連筆記型電腦的待命休眠、觸控板等皆有相關文章。
所以 Ubuntu 決不是硬體支援度差的作業系統

第四:軟體的來源 (google 關鍵字:[軟體名] Ubuntu deb)
會影響使用作業系統決心的,莫過於自己常常過的日子,能不在延伸續 Ubuntu 裡。比起其他的 Linux distribution, Ubuntu 會內建可以安裝的清單,你只要到添加/刪除應用程式裡就可以找到決大多數的軟體。不過如此五花八門的一長串,如何找到好用的,又是一件工作。好在這個目前最受歡迎的發行版中,已經有許多前人為我們鋪上好路,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另外,因為這是個用軟體清單所建立起來的懶人王國(所有軟體只要從同一個地方找,就會有說明歡迎度,打勾就下載+安裝,通通免錢,還不懶乎?),所以一個好的清單是很重要的。可以透過修改 /etc/apt/source.list 來改變清單。這點有時是很有必要的,因為 Ubuntu 本身要守住自由開放的精神,所以一切不自由的軟體是不會包在裡面。然而有些重要的東西(像是 rar, 影片播放編碼、顯示卡驅動程式等)因為不是開源軟體而不會包在其中,或是有時官方提供的軟體版本不夠新甚至是沒有在清單中,就可以透過修改清單的方式,讓你簡易地管理軟體。

此外,網路上也發佈 deb 的安裝檔,是給 Debian / Ubuntu 系統使用的(其實Ubuntu 算來是Debian 的一個分支,但因為他有個錢多到可以上太空的人在贊助,所以開發度直升),用這個安裝程式起來,就和 windows 下是差不多的,很方便。更詳細的方法的話,又要再寫幾篇準備文才能夠說了…